伊莉討論區

標題: 中國象棋的底蘊與文化內涵 [打印本頁]

作者: blazesboy    時間: 2019-7-16 08:32 PM     標題: 中國象棋的底蘊與文化內涵

象棋運動參與人數之多、流傳地域之廣、浸透社會層面之全,以及精神內涵之博大深厚,皆令其他式樣的文化活動難以望其項背。可以說,人無論男女老少,地無論城鄉廳幽,無不為其魅力所感染、所陶冶,尊之為國粹瑰寶,實乃當之無愧。事物發展的規律告訴我們:厚聚,方能噴薄而發;源遠,方能流域而廣。

大家都愛拿象棋與圍棋作比較。說到文化底蘊,圍棋是不能與象棋相提並論的。

1.圍棋是原始的棋類,圍棋從誕生之初就是這個樣子,不同之處僅僅是棋盤大小而已。圍棋無視個體差異,棋子之間只有合作,沒有分工。象棋經歷過無數次的演變,與時俱進,至唐宋時期,才真正定型。象棋比圍棋更高級,棋子分工明確,各司其職,各盡所能。

2.象棋比圍棋更具藝術魅力。棋雖小道,可通天地人生之大道,就象小溪最終能流到海里。圍棋出世,更偏重於天道,圍棋棋子就象天上的星星,圍棋更高雅,曲高而和寡;象棋入世,更貼近人道,象棋棋子演繹世人百態,象棋雅俗共賞,更加大眾化。天道無情而人道有情,所以下圍棋的人更為冷靜,下象棋的人更加情緒化,所以象棋比圍棋更有激情,更富感染力,象棋有各種各樣的排局,更是把這感染力發揮到了極致:構圖嚴謹著著精,巧思妙想局局新;奇光異彩驚天地,熱血雄心泣鬼神!

3.圍棋的棋子是死的,有一種宿命論在裏面,棋子的位置一旦落定,終生無法改變,有的棋子生來就是被拋棄的命運。象棋的棋子是活的,只要善加運用,任何棋子都能發揮作用,綻放自己的光彩。就算你是無名小卒,一旦過何,就能完成華麗的轉身。兵占宮心完成絕殺的時刻,就是一個無名小卒生命中最為輝煌的頂點。

4.有人說圍棋比象棋複雜,其實無論象棋還是圍棋,人們都不能窮其變化,這個複雜性就無從定論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圍棋在9*10的棋盤裏下,就會變成非常簡單的遊戲。圍棋棋盤佔用了四倍於象棋的資源,所用棋子數量超過象棋的十倍,是嚴重的浪費。許銀川和聶衛平互讓九子,如果是我是許仙,圍棋不用讓九子。我先走不貼目就行,第一步佔據天元,以後下模仿棋就能立於不敗之地。

5.從趣味性來說,象棋遠非圍棋可比。圍棋的作戰方式就是人多力量大,依靠數量取勝;象棋常能夠以少勝多,以弱勝強。象棋的戰術豐富多彩,這是象棋能在民間盛行的原因。對局結束,象棋的結果一目了然;圍棋需要加減乘除才能算出誰勝難負,如果是初學者,不會數目,下了半天對於結果還是一頭霧水。

6.象棋比圍棋包含更多的中國元素,所以象棋在中國更為盛行,圍棋更易於被外國接受。其實老外們是喜歡象棋的,象棋傳到世界各地,並在不同的環境中單獨發展,所以象棋在歐亞各國,才會有那麼多變種,歐洲象棋(國際象棋)就是中國象棋的變種之一。發展出那麼多變種之後,土生土長的中國象棋就很難再被別國接受了。每個變種都有不同的文化內涵,象棋與各國變種之間的較量,是不同文化的碰撞。歐洲象棋的馬不蹩腿,那是他們不知道,跳馬這一步棋可分解成兩個動作:向前一步再沿對角線斜行一步,合起來就是個「日」字,這條路上是不能有障礙的。


象棋運動深入社會生活,形成如今的規模、氣勢,自有雄渾深厚的歷史文化根源。

上溯到戰國時代,就有許多文學、戲劇作品描繪象棋運動。並有不少故事流傳下來。明代初年,明成祖朱棣的太子朱高熾(明仁宗)見兩個小太監在宮中對弈,遂命進士曾棨以詩詠之。曾棨略加思索,當即吟詠出七律一首:「兩軍對敵立雙營,坐運神機決死生。千里封疆馳鐵馬,一川波浪動金兵。虞姬歌舞悲垓下,漢將旌旗逼楚城。興盡計窮征戰罷,松陰花影滿棋枰」。這首寫於十四世紀初葉的詩篇,被後世譽為吟誦象棋運動的代表作,詩的神韻鮮明地揭示了在中華民族輝煌進程中佔有重要地位的楚漢之戰和象棋的血肉之緣。與此同時或在此前面世的象棋譜《百變象棋譜》(1532年重刊,初刊的時間相傳為元代至治二年,即公元1322年)、《夢人神機》(約刊於十三世紀中葉)等書所標明的象棋制藝中,也明確地標出了「河界」或「楚河漢界」,以及分為黑、紅雙方對壘。

1972年,在江西安義縣出土了一幅完整的宋代銅質象棋,三十二枚棋子的正面是陽文楷書各自的名目、背面則為各自的象形圖案;另外,在黃河以北的鶴壁集窯址也出土了宋代製作的瓷質象棋;1964年,在福建泉州灣打撈的宋代沉船中,則發現了色分黑、紅的木質象棋子。象棋制藝成型約在唐末至宋初,成型之前流傳於各地的棋式異同參差。不同的如:有的棋盤有「河界」,有的沒有;有的在棋盤的方格內置子,有的在縱橫線的交叉點上置子(其實,方格也可以看作是粗線的交叉點);至於棋子的名目和兩方棋子的顏色則基本相同,已有「將、士、象、車、馬、兵」和分黑、紅二色。那時,不叫做象棋,而稱之為「象戲」,唐代大詩人白居易(772—846)曾寫下十分生動的詩句予以吟贊:「兵沖象戲車」;再早,北周武帝宇文邕(543—578)撰寫《象經》一卷,記述象戲的著法;可見,象棋制藝成型之前,已以不同的姿態融入社會生活之中。所以,人們有理由認定:儘管「象棋」一語最早見之於《楚辭》和《國策》;儘管傳說象戲來自黃帝的阪泉之戰與涿鹿之戰,「黃帝驅蠢獸為陣,象之雄也,故戲兵而以象戲名之」(宋、晁無咎);儘管在廣大地區流傳時不同地域有過不同的式樣,但,兩軍立營,相持對壘,中隔「楚河漢界」,棋子命名「將、士、象、車、馬、兵(卒)」,色分黑、紅而戰,戰局中「鬥智不鬥力」、通力擒「將帥」等等,莫不植入楚漢之戰的文化底蘊,而與中華民族劃時代的發展——奠基漢王朝,在歷史、地理、人文形態諸方面處處吻合。

作者: whlam888    時間: 2019-8-9 02:55 PM

寫得好, 謝謝分享!!!!!!!!!!!!!!!!!!!!!!!!!!!!!!




歡迎光臨 伊莉討論區 (http://www47.eyny.com/) Powered by Discuz!